十一长假后,A股市场内,几乎所有的光伏概念股都大涨。市场观点普遍认为,行情驱动的逻辑既有光伏玻璃价格走高、旺季到来等短期刺激因素,也与政策持续强调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等长期背景有关。然而,回顾光伏板块年内的数次行情,也有不少机构人士指出,技术更新迭代的驱动逻辑更加明确;光伏板块细分赛道更加多元、清晰,未来内部分化可能也会更加明显。
资本撬动、设备国产化提速、目标市场不断明确,大大加速了光伏行业里“技术变产能”的进程。这在异质结(HIT)技术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从去年起,尤其今年下半年以来,产业资本加码异质结电池技术,地方政府也加入这一阵营。目前,国内已有近十家企业拥有异质结产能,单个项目产能目前最高已突破10GW(吉瓦)。这也被业内视为异质结技术走向量产阶段的标志。但与此同时,围绕如何降低成本、能否有效支撑业务发展和业绩表现,市场争议也日趋激烈。
“从目前异质结技术落地情况来看,产线成本已经在快速下降。相比‘降本’和提高转换率,目前争夺高端市场份额的紧迫性更高。异质结电池的使用周期更长,且终端客户的测试环节专业度高、周期长、流程繁琐,市场份额一旦确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光伏行业一位技术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去抢市场还是降产线成本,发展路线将成为决定未来异质结电池厂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化窗口期
市场对于异质结技术的优势逐渐形成共识,今年以来“异质结阵营”不断扩大。
产业资本的布局,显然在提速。记者整理公开信息显示,就在近期,厦门神科太阳能在衢饶示范区投资18亿元建设年产2GW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稍早之前,安徽宣城今年8月对500MW高效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产线项目,进行了设备采购招标。
上市公司的布局亦有加快之势。同月,山煤国际(600546.SH)公布了与珺华思越、宁波齐贤组建合资公司,进行10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产业化一期3GW项目。爱康科技(002610.SZ)子公司爱康光电一期项目(2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已经投入5.7亿元,其中900MW组件项目已经投产。公司规划的异质结电池一期220MW预计也将在2020年10月底投产,预计2022年1月完成全部建设。
9月30日,捷佳伟创(300724.SZ)抛出一份25亿定增预案,募资投向异质结和半导体设备。公司称,异质结是下一代电池片技术的趋势,预计今年有望3GW至5GW项目落地。此外,通威股份(600438.SH)、东方日升(300118.SZ)等公司在异质结电池的布局均在大力推进中。
对于资本而言,明确且巨大的目标市场更具吸引力。异质结因此成为了眼下最受关注的光伏产业化技术。Wind188金宝搏下载app
数据显示,爱康科技、通威股份、山煤国际、东方日升股价一年内的涨跌幅分别为63.35%、125.94%、57.03%、36.28%。
异质结电池,其全称为本征薄膜异质结电池,受益于电池材料和结构,具有突出的物理特性和优势。根据公开资料,异质结技术的理论效率可高达27%以上,远超过目前光伏市场主流产品PERC的23%的转换率上限。目前,HIT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在26%以上,现有设施的平均量产效率约23.5%-24%,业内普遍看好异质结未来两年量产产品的效率可以达到25%左右。
不仅如此,PERC电池经过多年发展,成本压缩空间越来越小,转换效率日趋接近理论“天花板”。新技术转型成为业内企业当务之急。在众多电池技术中,理论上异质结拥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工艺流程短、提效潜力高、降本空间大。
“异质结技术并非今天才有,日本、欧美等,多年前就开始生产并推广。异质结电池目前已经是日本市场利润最高的光伏电池产品。”上述技术专家介绍称,异质结电池在海外具有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海外光伏电站的系统成本高,会偏好发电量更高、效率更高的产品。未来,海外高端市场依然会是国内异质结厂商的主要销售目标地。”
“异质结的高潜力和高性能,决定了其未来在光伏领域的技术地位;各环节成本降低,将推动异质结电池技术更快量产落地。从2019年开始,各企业对于异质结电池的研发及投资明显加速。”开源证券行业研究员刘强在研报中称。
东北证券研报也指出,与常规光伏电池产品的提效和技改升级不同,异质结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电池层面更接近半导体工艺,需要电池企业更强的研发和量产能力,在组件端,异质结与组件的结合更为紧密,银浆消耗量降低、硅片薄片化都需要组件端配合进行,对于硅料企业的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异质结带来的行业变革是全方位的。
发展路径之争
技术优势与市场空间对传统能源提出挑战,一直是光伏行业的主要发展逻辑。但如何平衡高昂的投入成本、产能与投资回报,是老生常谈的估值难题。“降本”,同样也是横亘在异质结电池面前的难点。
“异质结电池技术降本路线清晰。设备国产化后,异质结单位(GW)设备投资成本有望从10亿元下降到6亿元甚至更低。同时,辅材银浆、靶材等也有较大降本空间。”刘强分析称。
业内还有研究报告指出,异质结电池目前采用进口设备的整线投资成本约为8亿元/GW;在设备全部国产化后,初步预期成本可在5亿元/GW以下;而当整线成本降低至5亿元/GW,则可以大幅缩短投资回报的周期。
“中国在追赶异质结技术、材料和设备国产化方面,效果非常明显。目前有些新建的整线,已经可以做到5亿元/GW以下了,设备国产化的进程让降本的速度很快。”上述专家向记者透露。
该专家也表示,异质结电池还处于产业化的初期,新产品具备较高的产品溢价;另一方面,光伏电站在更换异质结电池时,需要经历繁琐的产品测试流程。终端客户的产品使用周期通常在10年以上,传统PERC光伏电池又存在较明显的产能过剩。尽快抢占市场,可以较快拉平异质结产线投入的相对较高的成本,并有望在两三年内最终追平PERC电池。
但该专家也同时强调,异质结电池目前已具备量产的条件,但这需要企业在产能、价格、性能之间做出抉择。“是先去抢市场,还是努力降成本、提高转换率,这是不同的发展路径,也是跟踪行业发展的关键逻辑。”
“2020年是国内异质结电池产业化的元年,技术加速落地的预期是推动光伏板块频频走高的主要因素。我们看到不少机构在今年二季度抢筹光伏板块龙头股。彼时,板块估值相对较低,龙头企业的长期持续盈利能力获得一致认可。但在异质结技术全面铺开落地前,已经收获巨大涨幅的个股,其产能、技术阶段、市场份额占比会是下阶段企业布局的主要考量因素。”一位上海公募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