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与电动汽车的100多项国标相比,储能领域的国标还不到20项,建设监管方面没有规范可寻,同时,在相应的安全制度与监管方面也没有建立标准。
随着储能电池市场渗透率提升,安全性问题正成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路上的"绊脚石"。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业内专家指出,如何在产业快速发展和提升经济性上寻求平衡,进一步提高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是行业当前面临的紧迫课题。
储能安全标准严重缺失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电池储能领域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这使得储能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作为新兴产业,虽然2019年电池储能市场进入"小寒冬",但并未减弱各路资本的布局兴趣。在行业发展初期,市场出现鱼龙混杂现象,既有独角兽企业,也有大量的光伏、节能、电力、电子企业跨界而来,不少企业抱着"干一票大的就撤"的心态发展储能业务。
"进入一个市场并不成熟的行业,所有人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需要开拓新的应用场景,逐步探索出储能的商业发展模式。所以,业主、投资商以及设备商,在主观上更在意成本和价格,对产品的安全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沈阳沙尔特宝电器总经理陶船告诉记者。
据了解,对于储能的安全规范,当前全球范围内尚不存在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我国储能还在大规模应用的初期,电化学储能电站还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与电动汽车的100多项国标相比,储能领域的国标还不足20项,建设监管方面没有规范可寻,同时,在相应的安全制度与监管方面也没有建立标准。"陶船表示。
安全防护措施缺乏针对性
据业内人士分析,电池储能系统的火灾事故,大多数是由一个电池起火引发,缺乏有效的消防系统阻止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加之防护层的缺失,一系列叠加因素最后导致整个储能系统发生爆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储能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副总工杨凯表示,整体而言,储能安全事故可以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储能电池的起火都是电池本体的原因所引发的;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储能安全防护措施并不是针对储能系统所设计的,所以火灾无法控制,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火灾。
德国莱茵TüV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李卫春表示,如何避免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不到位引发的事故,对所有储能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目前,就储能产品设计、工艺和材料发展路线而言,即使在前期测试中通过了数轮的抽检,在后期的生产出货时仍不能保障其安全。
"另外,受制于储能完全开放式的系统环境,最近两年颇受欢迎的特殊气体预警方式有效性大打折扣,储能系统的大规模通风量将导致气体浓度瞬间稀释,微量气体很难快速准确定位问题电池。这也是引发储能系统火灾爆发的原因之一。"李卫春指出。
从系统层面解决储能安全问题
储能安全总体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储能本体,二是应用,三是配套措施。杨凯告诉记者,解决储能安全问题,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方面是散热、防护与消防一体化设计;另一方面是液冷散热方式在储能中的应用。
陶船认为,储能系统安全性的提升,需要各个环节做好自己的事,同时又相互协作。"电池本体的安全需要电池企业负责,沙尔特宝作为一个专注于储能接触器的企业,在储能安全方面的要求做到了具备很好的分断能力、短时间的过载能力以及高接通能力,这有助于大大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
李卫春表示,无论从电池的选型、设计到系统集成和联动保护,储能行业都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度。
原标题:标准严重缺失监管无章可循 电池储能产业敲响安全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