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退坡情况与此前规则保持一致,符合市场预期。
除了补贴额度调整外,《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落实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从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秩序方面进行约束管理。
保持技术指标门槛稳定
2020年初,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下滑。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国家将原定于2020年退出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并明确2020-2022年补贴标准在上一年基础上分别退坡10%、20%和30%。
与前两年的新能源汽车年度补贴标准在通知下发数月后实施不同,本次《通知》发布的次日便正式执行。“没有设置新旧补贴过渡期,车企难以获得退坡带来的增量高峰。但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节奏按预期推进,企业运作也有了稳定预期。”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整体看,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呈现政策扶持下的平稳增长。
从补贴细则来看,为稳定企业研发生产预期,2021年购置补贴政策维持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续驶里程、能耗等技术指标门槛不变,即综合工况续航在300km-400km的纯电动乘用车每辆车补贴1.3万元、续航大于400km每辆车补贴1.8万元,与2020年的1.62万元和2.25万元相比,分别退坡0.32万元和0.45万元;2021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综合工况大于50km每辆车补贴0.68万元,而2020年为0.85万元,减少了0.25万元。
为鼓励公共交通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2021年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10%。地方可继续对新能源公交车给予购置补贴。
“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会加速发展,估计达到20万辆。”崔东树认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0万辆,基本符合“十四五”规划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增速预期。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可靠性显著提高,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埋下隐患。
《通知》进一步强化了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缺陷调查及主动召回。对因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到位造成重大事故被主管部门行政处理处罚的,明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不主动召回、造成重大事故的,或者被主管部门责令召回的,视程度予以暂停或取消推荐车型目录、暂缓或取消财政补贴等。
汽车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被动召回两种方式。主动召回是企业发现车主投诉或者维修故障较多,采取召回消除隐患;被动召回是经车主投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召回存在隐患的车辆。
“被动召回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目前主要是企业自行发现事故隐患作出修正,大部分是主动召回行为。”崔东树指出,召回制度是解决汽车产品缺陷的成熟机制,体现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统计,2020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共54个汽车品牌发布136次召回公告,累计召回乘用车6622345辆。造车新势力共发布8起召回公告,累计召回汽车46449辆。
监管如何具体实施?《通知》指出,推动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强化对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运营、报废等全流程监管,对于起火、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况,将开展跨部门联合调查。
推动行业摆脱补贴依赖
《通知》再次强调了补贴的规模门槛,提出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单次申报购置补贴清算车辆数量应分别达到10000辆、1000辆。也就是说,车企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需超过一万辆,才能及时拿到补贴。按照2020年全年销量排名,国内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最高的,分别是蔚来(43728辆)、理想(32624辆)、小鹏(27041辆)、威马(22495辆)、哪吒(15091辆)和零跑汽车(11391辆)。
目前,行业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乃至完全退出已形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研发布局已然出现转变,逐渐脱离前期政策导向所带来的高补贴产品,转而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车型。比如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 EV续航里程最高170km,未能达到国家补贴的里程数,但凭借出色的成本控制,成为市场爆款。
在经济恢复稳定增长态势带动下和有关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束下行局面,从去年二季度起触底反弹,2020年前11月共销售110.9万辆,同比增长3.9%。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显著提升。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由政策驱动逐渐转向市场驱动。
为做好补贴退出后的市场衔接,《通知》还提出落实和完善新能源乘用车积分交易政策,加快研究新能源商用车积分交易制度,承接购置补贴有序退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化发展。
原标题:政策力促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