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1年会,于2021年3月20-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在3月21日晚举行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主题环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对照新目标、新愿景、新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黄润秋在发言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1.7亿吨和10亿吨,关停水泥产能3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2015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了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截止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了约48.4%,提前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
他强调,我们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2015的66%提高到2020年的83.4%(目标70%)。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初步划定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达1.18万处,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他表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的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应对全球气球变化的大国担当。
黄润秋说,“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对照新目标、新愿景、新要求,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也就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当前中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也仅有3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他表示,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中国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四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五是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他提出三点倡议:
一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希望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海洋治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的积极成果,筹备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希望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化进程,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稳定的全球产业链,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绿色产品装备研发与应用,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担当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者。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巴黎协定》全面而有效的持续实施,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迈进。
原标题: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比发达国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