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反映全球变暖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美国上映。这一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上榜《新牛津英语字典》年度词汇,并于第二年正式编入字典。
荧屏之外,全球也在线下“刷”了一遍集合高温热浪、暴雨洪涝、雪灾寒潮、台风飓风的大型“副本”。中国经历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1摄氏度。
热浪来袭,环球同此凉热。
一股围绕着气温、绿色与发展权的热潮正在涌来。
绿色竞赛开始
14年间,关于碳中和的讨论碎片而稀松。就像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的主题,头顶“愿景”光环,但始终不温不火。
14年后,碳中和“翻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至暗时刻,一个预测意外地带来希望:国际能源署预计当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回到10年前水平。最终预言成真,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亿吨,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病毒有疫苗,气候危机没有疫苗。在病毒带来的灾难感中,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危机感仿佛一瞬间被唤醒。
当年3月,欧盟提交了《欧洲气候法》,旨在从法律层面确保欧洲到2050年成为首个“气候中性”大陆。2020年9月,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个月后,英国放了个“到2030年底至少减少68%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招。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政府也在推进碳定价、碳市场来激励碳减排……
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大国的共识与共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在打开,绿色竞赛开始了。
钱加速流向更绿色的产业,而不绿色的产业将被淘汰。《纽约时报》一篇文章称,越来越多银行放贷时会特别参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公开表态“亚投行不会给任何与煤炭相关的项目进行投资”。
为了在国际市场里站稳脚跟,跨国企业搭上了“碳中和”号快车。
能源领域的大佬们纷纷行动。BP公司制定了10年期的企业转型路径,在低碳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增至每年50亿美元。日立ABB电网、施耐德电气、西门子、道达尔等公司也都瞄准碳中和机遇,加速布局中国能源市场。
相比能源企业的“分内事”,制造业企业的碳中和选择更像是道保命符。多家跨国车企公布了自身的碳中和时间表。奔驰宣布到2022年所有欧洲工厂实现碳中和,到2039年全面实现碳中和;大众承诺在2050年前完全实现碳中和。沃尔沃承诺不仅自身在2040年前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还带上自己的17家全球供应商一起呼吁汽车行业建立为碳中和负责任的供应链。
即使只在实现碳中和路径中“打辅助”,科技公司也不甘落后。绿色和平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全球41家科技企业承诺使用100%可再生能源。谷歌、微软已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实现本企业的碳中和。
德国可再生能源公司BayWa r.e的一项统计发现了有趣的现象:疫情以来,社交平台的词频分析中,“气候危机”取代了以往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表述。危机一词,直指忧虑。另一种全球性的忧虑也在其中显现:后疫情时代,谁能在世界产业链版图中拥有一方天地?碳中和显然提示了答案:让绿色深度嵌入发展肌理。
这场全世界参与的“绿色革命”,背后不止能源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更新,更涌动着争夺话语权的暗战。
绿色,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版图重构中,不可忽略、逐渐变重的加权因素——绿能红利。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预言,中国将从拥有“人口红利”转向“绿能红利”,成为全球零碳新工业的中心,中国制造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绿能红利的三副电力面孔
能源电力对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全球高端制造业代表队队长芯片制造就是典型的能耗巨兽。台积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显示该公司2019年用电量143亿度,相当于深圳市一年的居民用电量。随着未来更大功率EUV光源的使用,芯片制造的用电量将继续攀升。芯片上每平方毫米有近两三亿个晶体管,非常依赖稳定的电力供应,一丝电压动就会报废一个批次的芯片,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了高端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需要高效的数据流动和巨大的算力。这些都得5G通信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来搞定——这两者也是需要稳定电力供应的耗电大户。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洁电力是获得“绿能红利”的基础。而这基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非常倚赖路径的选择。
那么,谁能摸到这把好牌?我们不妨看看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发展水平的三副面孔。
美国。
从奥巴马开始,美国政府就一直“喊话”制造业“回家”,但效果并不理想。除了高昂的人工成本等因素,脆弱的美国电网也让人生疑,基础设施还能否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前不久得州大停电就是现成的例子。得州是电源结构“清新怡人”的新能源大州:天然气发电占比53.4%、风电占比23.8%、煤电占比13.8%。此外,得州的低工业电价、税率、人才政策等也相当诱人,吸引了苹果、戴尔、特斯拉、得州仪器等公司落户设厂。今年2月的寒潮把得州的制造业吹得有些“掉底子”,大停电导致包括恩智浦、三星电子和英飞凌在内的半导体工厂停工,经济损失惨重。
这几年,美国频频停电,暴露出在发展新能源时的无力感:跨州电网联系松散,无法发挥跨地区电力互济的作用;电力市场机制失效,导致电源投资不足。这种无力感,并非没钱、没技术、没资源,作为超级大国,美国都不缺,缺的是什么呢?挣快钱的资本对周期长、回报低的电力基础设施兴趣索然,各州各行其是的体制和管理模式难以让美国“系统”地拥有可靠的电力系统,终究拖的是制造业发展的后腿。
中国台湾。
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二梯队的台湾,现在唯一拿得出手的仅剩半导体代工制造。以台积电、联电等为代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但岛内缺电一直是这些厂商的心病。
近年,鼓吹要发展绿色能源的台湾当局无视自身局限性,在能源政策上屡下险棋,特别是“非核家园”运动弃用核四电厂。
实际上,台湾岛山多地少。按照一个50兆瓦的风电场占地25亩、一个50兆瓦光伏电站占地800亩来算,台湾发展新能源的土地不多,且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另外,台湾台风活跃,风电是否适合还有待研究。
废核后,台湾新能源发展缓慢。截至2018年,台湾的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仅占8%,火电依然是第一大电源,占比高达74.6%。此外,新建火电也遭强烈抵制,最后的结果就是电不够用,存量火电厂只能常年火力全开。不少台湾网友自嘲:我们从“用爱发电”变成了“用肺发电”。
台湾当局错误的能源政策影响经济发展已然显现。近些年,频频传出台积电自建电厂和投资海外工厂的消息。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公开表示对台湾未来投资环境的隐忧,一是可能的限电危机,二是环保团体的抗争。
想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台湾省是时候选择和大陆电网互联了。
越南。
近年来,制造业转移或者溢出的话题层出不穷。得益于全球化,承接了纺织、家电等部分产业链的越南,GDP在20年间保持了较快增长。
越南制造业平步青云背后也有人尽皆知的产业结构短板,重工业严重瘸腿,制造业后劲不足。另外,越南每年依靠从中国、老挝进口电力,其中2019年就从中国进口电量21亿千瓦时。越南工贸部称,2021年该国电力缺口将达到66亿千瓦时。
“订外卖”之外,越南也不是没想过自己“下厨房”。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自2017年引入光伏上网电价制度、2018年调整风电上网电价后,越南光伏、风电开始迅猛发展。但控制情绪化的新能源这道世界难题,对越南来说超纲太多。
快速发展的新能源、高企的弃电率、不断上新的煤电机组……越南想要实现能源转型,缺少相应的技术及资金,非常依赖外资。数据显示,越南基础设施投资金额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开始一路走低,降至2018年的7.9%;而同期,中国从相同的起点持续攀升至21.1%。
碳中和语境下,越南上新煤电缓解电力短缺的路更难走了。前不久日经中文网报道,受到欧洲相关机构压力,日本三菱商事决定将撤出越南的煤炭火力发电项目“永新3号”。这个总造价20亿美元、发电容量2吉瓦的项目将随着日本企业的退出而搁置。此前越南10年新增19座火电厂的计划也大概率落空。这无疑将扩大越南的电力缺口,影响各国在越投资的计划。
欧美等工业强国的电网设施老旧、管理体制松散,部分制造业较强国家和地区受自然条件所限、甚至能源政策失误,奋起直追的发展中国家则缺乏资金、技术……
三个阶段,三副面孔,一个主题:提供清洁、稳定、经济的电力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谁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谁能够提供可靠绿电供应的国家,谁才拥有遇水架桥的本领。
能源电力本身很看天分,但让天分释放出巨大的效益,还是要资金、技术的密集加持,以及合理的监管和市场机制,其发展高度依赖于路径选择。一旦选择有误,会大大影响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在电力基础设施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非天赋型选手,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中国电力工业经历过筚路蓝缕建设时的摸爬滚打,打过特高压、电改纷争的口水仗,但从没忘“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在艰苦卓越开展电网建设的同时,中国也根据国情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让资源与需求合理配置,比如“30·60”的远景目标及其路径分解,再比如大家熟知的“五年规划”,都是中国以体制优势、稳打稳扎实现目标的方法。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中国电网体制,在实现电力跨区互济和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来自西部、北部新能源生产基地的绿电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地传输到中东部负荷中心。中国正马不停蹄地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布局新型电力系统。
争夺绿色技术领导者
但仅仅提供绿电是远远不够的。
“绿能红利”要变现,那就必须让绿能深度嵌入经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到生产绿色产品,大到发展绿色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山顶永远具有别样的魅力,碳中和时代,谁都想成为那个首先登顶的人。为了争夺绿色技术制高点,锁定价值链中的有利位置,大国竞争日趋白热化。
《别让中国赢了绿色竞赛》,这篇由现任美国总统气候变化事务特使约翰·克里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毫不掩饰对中国在绿色产业链中取得领先地位的担忧:“用过于依赖中国技术的世界秩序取代过于依赖中东石油的世界秩序,是愚蠢的。”尽管言辞偏激,但这篇文章流露出美国精英群体的集体意识,即要加紧投身绿色产业链的竞争,特别是与中国的竞争。拜登政府上台后也在加大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
绿色技术开启了一个新赛道,也让发达国家之前工业化积累的优势壁垒逐渐瓦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更多领域拥有了与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竞争的机会。
优秀的电力基础设施,带给中国绿色产业无限想象。用电,用绿电,用好绿电成为不少领域推进清洁绿色转型的重头戏。
在交通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地和消费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
中国巨大的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无数机会,这一点在电动汽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经历过“骗补”“退补”、充电桩配比低等重重难关,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起伏伏,但好在风雨过后是彩虹,蔚来、理想、小鹏等中国车企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一次,中国不是靠劳动力优势激活的组装能力,而是因为手握关键技术。目前,中国拥有超过全世界70%的锂电池产能,刀片电池等技术也开始引领潮流。
不仅如此,电动汽车产业的边界也在扩展。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的互动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比如将电动汽车纳入能源互联网作为可调节负荷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电网的梯级利用等,这些未来发展的方向都将促进绿色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此外,电动汽车也打通了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联系,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纷纷造车。
根据欧洲外交关系协会的报告,中国已在光伏、风电、储能等多方面领先,但在半导体等基础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美欧。功率半导体恰是新能源、直流输电、电动汽车等设备中的关键组件,比如新能源发电中的逆变器、直流输电中的晶闸管、负荷侧的大型变频电机等。在碳中和的目标下,这项技术正是未来攻关并国产化的关键。
换赛道,不意味着之前的路不走了。
传统的存量产业或许不如增量那般能够重造一个颠覆性的世界,但也为创新留下了窗口,为绿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庞大的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纺织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未脱钩的情况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是最基础的。
以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钢铁行业为例,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首钢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建辉前不久公开表示,该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已达232.88亿元,占总投资的15.7%,并计划在2030年实现绿电占比达6%。
推动清洁能源在各个工业环节中的深度运用,也将激发无限创新的可能性。从中远期看,由于电能在部分高耗能领域的替代能力有限,加快氢能在产业中的应用是方向,所以电解制氢技术及其相关产业链将迎来发展。
此外,不少公司已经盯上了一笔生意——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包括监测并管理碳排放。
中国活跃的经济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孕育绿色技术的重要保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中,中国企业正在集体转身,加入绿色竞赛。
绿能红利,说到底仍是产业发展之争。
当下,电氢转换、大规模储能等关键技术方露头角,还未真正实现规模应用,绿色竞赛刚刚开赛。但我们拥有优越的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国内市场、活跃的创新活力,有理由期待胜利“撞线”。
原标题:谁能赢得绿色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