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治本之策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开局不利,但对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的限制措施也不能放弃。
“前几年,我国
光伏市场基本都是在海外;目前已经可以看到国内市场也大规模启动,对多晶硅的需求毫无疑问会快速增长。”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光电子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常金龙说,“即便这些进口合同已经保证了国内接下来一年的需求量,在未来几年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但就目前已经获批的量来说,如果没有后续的补救措施,接下来一年内的进口量仍将非常可观。
“靠58号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补漏’从来就不是一个治本的办法。”常金龙直言,“我国光伏产业内最根本的问题存在于产业指导方向。”
这个说法记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近年来,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走得太快”的业内人士比比皆是,忽略基础储备和产品更新、盲目上产能已经让国内企业尝到了苦头。
“2013年全球太阳能光伏需求量只有36GW,但中国的产能超过了40GW,几乎可以满足全球的需求。”常金龙说,“而中国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只有十几GW,开工率不足40%,其余的产能都要受到限制,企业的日子肯定难过。”
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左支右绌,让不少人深感痛心。“中国只有电池板做得还不错,但是大规模出口容易遭遇其他国家的‘双反’;多晶硅没有价格优势,就被进口产品冲击得一塌糊涂。”常金龙说。
谈及当下多晶硅进口的现实,常金龙建议,要规范对地方政府审批权的管理,对于前期违规审批的合同进行问责,同时加强在海关环节的查验,杜绝以太阳能级多晶硅冒称半导体集成电路用多晶硅的行为。
“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加快产业链在垂直方向的整合,直接将国产的上游产品用于下游环节。”常金龙说,“毕竟国内的市场在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