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
对于
光伏大型地面电站来说,2014年执行的补贴政策是0.9元/度?0.95元/度,照此测算,一个100MW的电站,一年获得财政补贴超过1亿元。"路条"炒作显然推高了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让部分财政补贴失去效力。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能源局在10月份连续发文禁止'路条'投机买卖的原因。"彭澎说。她认为,"路条"交易大部分是通过公司的股权交易或股东变更来实现的,而这些行为都属于市场行为,很难通过行政命令来禁止。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按照文件规定,当项目投资主体或者股东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备案,那么等于又设了一个门槛,形成二次审批,又创造了新的寻租空间。更重要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这3个文件,规避的路径也很多。比如,小企业拿到"路条"后,可以考虑和大企业合作开发,等光伏电站建成后再转让。
"路条"的实质是政策资源分配权。彭澎认为,目前政府之所以对"路条"炒作很头痛,就是因为没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来对其进行管理,政府需要转变对能源的监管方式。
有专家认为,可以借鉴德国经验。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我们正在研究对比中德两国光伏政策和实施现状,其实光伏'路条'可以直接取消。"
比如,德国对于光伏电站前期投建不设任何限制,仅规定每年光伏装机量为3GW,分配到每个月为250MW,每个月统计实际的光伏上网电量,并公布一个季度以后的电价补贴额度,通过政府补贴的变化来控制装机的总量和速度。
德国通过这一机制,从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间,将光伏电价补贴总体下降了75%,但反而使光伏的装机总量达到了30GW,成为全球第一大
光伏发电国。
陶光远认为,中国的政府相关部门管了不该管的事,因为前置审批往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借鉴德国模式,不仅简单,还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德国模式,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赞同,但彭澎表示,中国目前立刻实行这一模式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中国光伏项目建成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并网,相关部门也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并网后的统计数据,这些都成为借鉴德国经验的现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