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188金宝搏下载app » 市场 » 正文
 
高比例消纳新能源关键在于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
日期:2021-07-14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长角水库光伏电站。
赖增鹏/摄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将成为新增电能供应的主体,但由于新能源发电固有的强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后,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时空平衡难度将显著加大。因此,要保障不同时间尺度电力供需平衡和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关键是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大量电力电子装备接网

将影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在超短周期(毫秒至秒级)调节方面,新能源出力快速波动且频率和电压耐受能力不足、稳定难度加大。风电、光伏采用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大规模接入将使电力系统转动惯量减小,降低系统抗扰动能力,导致系统故障时频率、电压波动加剧。此外,电力电子装备本身抗干扰能力也弱于常规机电设备,系统故障时风电、光伏机组易大规模脱网,可能引发严重连锁故障。

在短周期(分钟至小时级)调节方面,新能源短时出力随机性和波动性易造成系统频率和潮流控制困难。据统计,单个新能源场站小时级最大功率波动可达装机容量的15-25%,2小时最大波动可达40%;考虑整体区域新能源功率波动,以广东为例,2小时最大波动可达20-35%。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后,常规电源不仅要跟踪负荷变化,还要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动,大幅增加了电力系统调节难度。

在日内调节方面,新能源发电特性与用电负荷日特性匹配度差,将增加电力系统调峰压力。风电反调峰特性显著,凌晨负荷较低而风电出力处于较高水平,午时或晚间负荷较高而风电出力处于较低水平,导致电力系统净负荷峰谷差增大,加剧调峰难度。以广东海上风电为例,单个风电场反调峰深度达50%,海上风电机群反调峰平均深度达22%。此外,在部分光伏渗透率较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午间腰荷时段的调峰难问题。

在多日、周时间尺度调节方面,新能源发电“靠天吃饭”特征明显,将增加电力系统供需失衡风险。受气象条件影响,新能源出力可能出现较长时间偏低的情况,如长时间阴雨天导致光伏出力持续偏低;台风来袭时,风机会自动处于停转顺桨状态,以降低叶片受损风险;在极寒天气条件下,新能源设备耐受能力脆弱,将导致出力受限甚至停机。

从供给侧、需求侧、电网侧
分别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

供给侧:提高灵活调节电源占比


我国灵活性调节电源装机占比不足6%,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笔者认为,提高灵活性调节电源占比是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关键。

新型储能响应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毫秒级,持续放电时间在分钟至小时级,充放电转换较为灵活,适用于解决新能源短时波动性问题,可提高新能源并网性能。在超短周期调节方面,按照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新能源场站应满足具备≥10%额定负荷调节能力的要求,若新能源场站按装机容量的10%配置储能,可从源头解决新能源出力快速波动的问题,提升系统一次调频能力。在短周期调节方面,为满足平抑新能源分钟至小时级最大波动幅度的要求,新能源场站宜按装机容量的15-20%配置储能。

抽水蓄能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可进行大规模能量充放,放电时间达小时及以上,适合长时间尺度电网调峰及电力平衡场景,并能根据库容大小,发挥日内调峰甚至周调节作用。大力发展抽水蓄能,有助于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提升系统调峰能力、系统安全性及特殊天气场景下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因此,建议做好中长期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和站址保护,优化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和投产时序,优先在新能源集中开发地区和负荷中心布局建设。推进大容量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科技创新,开展中小型、可变速抽水蓄能技术研究。

煤电原则上具备秒级以上全时间尺度调节能力,通过煤电灵活性改造,可以进一步挖掘日内调峰能力。当前,煤电灵活性改造技术成熟、成本低、施工周期短,是短期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较优选择。南方五省区具备改造条件的煤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全部改造后可增加1500万千瓦以上的调峰能力,改造潜力大。因此,建议加大力度推动具备改造条件的煤电机组“应改尽改”。

水电扩机主要通过对拥有调节水库的已建水电站进行扩建,具有投资少、造价低、工期短的优点。南方区域澜沧江、金沙江、乌江、红水河等流域部分调节能力较好的水电站均具备扩机条件,积极推进水电扩机,不仅可以提高水能利用率、增强系统日内调峰能力,还有助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电力系统整体效率。

调峰气电具有启停速度快、运行灵活的优点,原则上同样具备全时间尺度调节能力。但受碳减排目标、气源供应和气价高等影响,气电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需求侧:加大电力需求响应力度

电力需求响应速度可达秒级,具有优异的调节能力,是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强有力支撑。

电力负荷是最主要的需求侧资源,分为工业负荷、商业负荷和居民负荷。其中,工业负荷响应意愿取决于调节收益与生产成本增加间的权衡;商业负荷资源潜力较为可观且灵活易控,是提升需求侧灵活调节能力的基础资源;居民负荷空间分布过于分散、控制难度大,目前仍缺乏关键技术和设备支撑,调节潜力有待挖掘。

用户侧储能响应速度快、调控灵活,可在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增强用户互动响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此外,考虑氢能制备与存储技术的更新突破,氢储能未来有望以低成本方式在需求侧大规模应用,并通过电-氢间的灵活转换进一步增强需求侧多能互补能力。

电动汽车可视为移动式储能装置,是调节潜力巨大的需求侧资源。据统计,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400万辆,按每辆28千瓦时计算,电池储能容量达1.12亿千瓦时。未来依托车网互动技术及成熟的电动汽车储能商业模式,可充分调动电动汽车的储能特性。

虚拟电厂通过协同控制的方式聚合电力负荷、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及用户侧电源等需求侧资源,以满足内部用能需求、响应外部系统变化,使电力系统需求侧由传统的“消费者”向“产消者”过渡,将是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

我国需求响应尚处于试点阶段,目前已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试点推广,2021年广东开展市场化需求响应交易结算试运行,日最大响应容量达100.7万千瓦。总体而言,需求响应实施的范围和规模仍较小,需求侧可调节潜力亟待开发挖掘。近中期,按照需求响应规模达最大用电负荷的5%左右考虑,南方五省区需求响应能力将超过1500万千瓦。

电网侧:加强电网互联提升互济能力

电网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支撑平台,是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重要补充。建设跨省区电力互联通道,提高存量输电通道利用率,可进一步发挥跨省区电网互济能力,扩大平衡区域范围,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和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系统灵活性不足导致的弃能现象。同时,有效解决新能源由于多日、周时间尺度出力不稳定而导致的供需失衡问题。

辅助服务等灵活性

配套措施不可或缺


同时,应加快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明确补偿机制,调动企业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加快建立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新能源+储能”激励机制落地,提高新能源发电企业配置储能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区域统一电力市场,逐步建立跨省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省内实时平衡的市场模式,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还应健全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政策机制。通过峰谷电价、尖峰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等电价政策引导需求侧资源参与系统调节。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建立“谁受益、谁出资”的长效激励机制,实现需求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举措逐渐转变为常态化调节手段。大力发展自动需求响应、负荷聚集、节约电力测量与验证等关键技术,开展试点建设和应用示范,支撑需求响应推广应用。

原标题:高比例消纳新能源关键在于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
 
相关阅读: 新能源消纳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118金宝app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