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顺县同兴苑搬迁安置区,崭新明亮的居民楼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宽敞明亮的文化广场上,锻炼健身的老人、嬉闹玩耍的孩童,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交织出一幅美好温馨的生活画面。
同兴苑安置区的幸福生活,仅仅是我市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缩影。“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6.6亿元,建成199个集中安置点,实施整体搬迁自然村394个,“搬得出”的问题全面解决。为了让群众更好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市结合实际,聚焦四个方面,高质量抓好后续扶持工作,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建强社会融入主阵地,让搬迁群众更“安心”。我市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为主体、志愿者服务组织为辅助、安置区物业为保障的管理服务架构,在全市4个800人以上的安置区全部成立服务机构,设立专门户籍办理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发挥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对172个中心村、22个乡镇所在地、5个县城集中安置区,分别采取依托原行政村、依托迁入村、成立联合党支部的方式进行管理,建立搬出地和搬入地“双向”管理机制,推行“楼长制”网格化模式,对特殊困难群体定期走访,保证群众“遇事有人管、问题有人办、需求有人帮”。
优化派驻力量强帮扶,让搬迁群众更“暖心”。按照“一村一队、一队三人”要求,对全市199个集中安置点帮扶队伍进行优化调整。处级干部包区,对全市4个800人以上安置区实行副处级领导包区工作机制,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协调后续扶持保障措施。工作队包点,对全市17个脱贫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脱贫村安置点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对44个脱贫人口100人以下的非脱贫村安置点,安排邻近驻村工作队兼顾。党员干部包联,发挥村(社区)干部、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志愿者四支队伍的模范作用,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户”开展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
筑牢产业就业硬支撑,让搬迁群众更“欢心”。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后续产业与药茶、中药材、肉制品等七大农业产业集群无缝对接,引导振东集团等20余家龙头企业在集中安置区设立加工点61个,带动65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拓宽就业渠道,在集中安置区设立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39个,乡村车间25个,直接带动3000余人就近就业;组织群众向青岛、天津等地劳务输出6000余人。发挥安置点光伏发电收益优势,为群众安排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1232个。狠抓技能培训,举办村级光伏电站管护持证上岗培训,打造“太行家政”劳务品牌,向高校输送近百名劳务人员,真正使搬迁群众开阔眼界、转变观念。
提升基础配套新保障,让搬迁群众更“舒心”。针对城镇安置点,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一体规划,统筹推动;针对农村安置点,将水、电、路、暖等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推进。在全市7个5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同步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搬迁规模较小的安置点,依托迁入村原有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全面保障群众就近就医和适龄儿童就近上学。采取对安置点群众定期收取水电、物业等运营费用的方式,增强群众的责任感。利用搬迁旧村资源,发挥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优势,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村,让群众共享资产收益。
原标题: 我市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群众住得安心过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