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灌溉全靠天下雨或者上游水库放水,现在这个污水处理终端放出的水就可以直接用,方便极了!”日前,在和平镇琛碛村施村自然村,村民陈银坤向记者介绍起不远处的绿色工艺污水处理终端。
一片绿地,一个喷泉,乍一眼看去,这个3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不像是污水处理终端,倒像是乡村小公园。走近一闻,也没有一丝臭气,反倒有一阵清爽的花香。“终端流出来的水流向这里,组成喷泉,喷泉水位满后通过地底渗透,排到沟渠中,最终流入山溪。”琛碛村村民委员会委员陈备强告诉记者,今年6月,该村对此污水处理终端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增设预处理设施、更新处理工艺,提升终端处理效率,搭建起“沉淀、过滤、增氧、脱氮、脱磷”处理链,生活污水达到“无黑、无臭、无害”的标准化排放,日均处理量可达30吨,效率较之前提升33%。
“通过规划,终端形成生态性与景观性的有机结合,让废水变肥水。尾水除了供水乡村景观水池、人工湿地之外,还能用来灌溉附近的山林、农田,让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善烽介绍,除了生态性和美观性实现升级,这里最大的亮点是“零费用运转”。
“看头顶,这可不是遮阳棚,而是光伏发电板,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污水处理终端设施用电。”曾善烽说。原来,为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伴随终端改造升级,琛碛村紧邻终端新建了BIPV光伏系统,年发电量可达9500度。“除了给终端设施供电外,剩余电量可通过设置的充电桩同时为6辆电瓶车和1辆电动汽车提供充电,为村民带去便利。”曾善烽算了一笔账,除去站点自用电量,剩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后,还可每年为村里新增6000元的集体收入。“既保持了生态,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便利,一举三得!”
原标题:废水变肥水,棚顶能发电